服务热线:
0898-0898089
地址:江西竞技宝JJB市
手机:13876453333
上海市民记忆中的海派西点,或许是这样的画面:逢年过节去亲友家做客,在西点房排长队买回一只蛋糕,竞技宝JJB拎着大大的蛋糕盒走在马路上,神采飞扬、很扎台型;下班后的妈妈带回两块奶油小方蛋糕,还要“一分三”切切小,因为家里有好几个孩子;小囡用攒下的零花钱买了一只哈斗,先把表层厚厚的巧克力一口一口舔完,接着啃嚼脆脆的酥皮,最后把奶油馅心一记头吞下去......
这些场景里有没有你的回忆?老底子让上海人意犹未尽的海派西点都是什么样的呢?
上海人除了喜欢吃生煎馒头、大饼、油条、粢饭等中式点心外,也同样喜爱由面粉、糖、黄油和牛奶等主要原料做成的西式糕点(简称为西点)。
西点进入上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海开埠。西点由外国侨民带入上海,当时的上海滩有德式、法式、英式、俄式等不同风味的糕点,让上海市民的味蕾逐渐喜欢上了异域风味,各国各式西点也逐渐融合成为了独具上海风味和特色的海派西点。哈斗、蝴蝶酥、蛋挞、蛋糕等都是上海人青睐的西点,那股浓浓的白脱香味总能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如果家里能有蛋糕吃,那就是一件顶顶开心的事情。
上海的城市性格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它吸收各式文化的精髓,这其中也包括西餐西点文化。20世纪初的上海,西点已成为颇市民喜爱的流行风味。从那时起,一些海派西点老字号就在上海问世了,如淮海路上的哈尔滨、老大昌,南京路上的东海以及凯司令。
读过张爱玲小说的人,一定会记得她对上海西点的情有独钟。她最爱吃的蛋糕莫过于在《半生缘》中所提到的“凯司令栗子粉蛋糕”,她崇尚的生活,也像她在散文《双声》里描写的那样,一块奶油蛋糕,一杯热巧克力加奶油。
1928年,凯司令在上海开办,初名起士林,后更名为凯司令。其实,凯司令最有名的栗子蛋糕并不是舶来品,而是上海西点师傅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后的创意。凯司令的栗子蛋糕,糕坯里含有用当季栗子打碎的栗蓉,盖上层层叠叠的鲜奶裱花,栗子味与奶油香相混合,口感扎实而绵长。秋冬季节吃上这样的栗子蛋糕,是几代上海人难忘的记忆。
栗子蛋糕为什么好吃呢?“秘诀就是新鲜。栗子从生的进来到剥好、炸好以后,粉碎机粉好,这些隔夜都要弄好,蛋糕做好以后,当天就卖,栗子很娇气,时间放得长要馊掉,凯司令的栗子蛋糕就是这样出名的。”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凯司令蛋糕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雷雷说,“栗子蛋糕用的原材料是新鲜栗子,所以特别香、吃口也特别糯。”
过去制作栗子蛋糕需要赶在栗子成熟季节,而如今,栗子蛋糕经过加工改良,已经成了蛋糕店一年四季供应的产品。
“那时春节是发券的,人家拿一张黄鱼券,来跟我们换一张凯司令蛋糕的券。” 杨雷雷说。在1980年代中期,过年就流行送麦淇淋(人造奶油)蛋糕。那时的人们,肚子里也没什么油水,纯黄油、纯奶油蛋糕比较贵,麦淇淋蛋糕就属于价廉物美者。
当年的上海,过年前最忙也最热闹的,大概就是蛋糕店了:一位西点师打奶油,四五位西点师负责刮面,裱花的又有五六个人,这一套流程走下来,统统是流水作业。有人曾估算过,平均一分钟就要做出一只蛋糕。
过年前,蛋糕店里的活儿都是通宵达旦的,店门口永远排着长队。工作人员给顾客们发票子,就像人家以前排队买小菜一样的。因为赶工,等西点师们做完店里的收尾工作回家,已经很晚了。除夕之夜,公交车班次少、间隔长,等他们到家,基本只能赶上年夜饭的尾巴了。
尽管辛苦,但蛋糕师们热爱他们的工作,手艺也代代相传。退休多年的西点师张素莲回忆:“那时候西点也简单,就是奶油蛋糕,但我喜欢研究龙凤,都是自己裱出来,我看了画图书后,自己模仿,一直用笔在练,练好以后就在蛋糕上裱,彩色的,那时还裱鸳鸯,还有牛、老虎,都富有立体感。”
一只蛋糕上的布局是很有讲究的:下面裱画,留空;中间写字,写字比较讲究笔锋,要练很长时间,才可以上手。该粗的地方,就要按得重一点挤出来,像寿比南山的“寿” ,字头就要粗一些。
圆圆的裱花蛋糕,装饰精巧,图案美观,不仅凝聚着西点技师们的辛劳,而且蛋糕的糕与高寿、高兴的“高”谐音,象征着喜庆、圆满,成为上海人的送礼的首选。
1970年代,王祺慧的妈妈被评上单位先进工作者,奖品就是一只十二寸蛋糕的蛋糕券。“我家里有个扁的竹篓,我妈妈要我用这个去拿蛋糕,我就小心翼翼的,一路把蛋糕抱了回来。”王祺慧至今还记得当年的场景。
毛脚女婿第一次去丈母娘家拜访,麦淇淋蛋糕更是必备品,这仿佛是体面和风光的象征。当年的人们把火腿比作“机关枪”,香烟叫“子弹”,一只麦淇淋蛋糕则叫“炸药包”。这些东西走进丈母娘家里,丈母娘都高兴得不得了。
渐渐地,生日蛋糕也流行了起来,那是对庆生祝寿的美好寄托,点蜡烛,许心愿,切蛋糕,场面充满着仪式感。过生日,吹完蜡烛,寿星切下蛋糕的第一刀,生日上裱的花,也都归寿星吃。
那时,八分一只叫清水蛋糕,还要半两粮票,但味道很不错。物质匮乏年代,经济条件不好,能够拿一个蛋糕,走在马路上吃,甚至有种很扎台型的感觉。
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市民们日常开始买小件的散装蛋糕。偶尔,蛋糕店也会出售卖性价比很高的“边角料”,当时的“边角料”只有一两角一斤,却依旧能吃出奶油蛋糕的感觉。
若干年后的今天,蛋糕的品种多了,造型也丰富了,但这个仪式感始终没有变。如今的蛋糕品种何止奶油小方,鲜奶味的、芝士味的、巧克力味的等等,应有尽有,琳琅满目。而记忆中的西式蛋糕虽然口味单一,但却让人倍感珍惜。
相比又圆又大的裱花蛋糕,一款小小方方、鲜奶油上有半颗红樱桃的蛋糕也颇受上海人的青睐,上海人称之为奶油小方,许多海派西点房诸如红宝石等都有售卖。
奶油小方来自英国,属于淡奶油蛋糕,和麦淇淋蛋糕相比,更加爽口、柔软,蛋糕坯子也比较细腻、软和,许多上海人评价其“吃口很软和、很香,奶油味道很重”。
除了凯司令、红宝石,牛奶棚也是受到上海人青睐的海派西点房之一。笔者小时候家住西康路昌平路,穿出后弄堂,走五分钟就能到江宁路、昌平路路口的西北角,那里是乳品一厂的门市部,后来变成牛奶棚的西点房。
牛奶棚中,最著名的大概就是掼奶油了。掼奶油是在新鲜奶油里添加蔗糖后,再通过机械方法使其膨胀而制成的一种乳制品,可以直接吃,比较新鲜,口感也相当好,一直以来都是上海人最喜爱的西点之一。当年的掼奶油售价6角钱一杯,用的是纸杯,调羹也是木制的,剩下零用钱买一杯掼奶油,十分“落胃”。
上海人心目中的传统西点何止栗子蛋糕、奶油小方和掼奶油,还有一种硬酥皮上浇注巧克力酱,中间包裹鲜奶油的糕点,上海人称之为哈斗。
和哈斗齐名的还有拿破仑,曾是老上海的高档点心,拿破仑采用繁杂的起酥工艺,酥皮之间的夹层丰富,一层夹一层奶油,又被称为千层酥。西点的拿破仑,就是要松、酥,这块拿破仑,要拿一个筷子从头戳到下面,戳得到底,这个拿破仑是好吃的,拿破仑是一层白脱油,一层开面,就是说千层酥,吃在嘴里又酥又糯又香。
无论是细密绵软的鲜奶蛋糕,还是松脆香酥的蝴蝶酥,这些原本只是摆放在店家橱柜里的西点,竞技宝JJB随着家用烘焙电器的普及,许多人在家里也能做出来,烘焙爱好者单霖斌,自小受到母亲张素莲的影响,现在,他也能做出很多种拿得出手的西点。
张素莲是上海市特二级西点师,有朋友来家里做客时,她经常会做蝴蝶酥招待客人。小泡芙、椰子挞也是她的拿手西点。
“今天做个蝴蝶酥,这个面粉是中筋粉,超市里都有卖的,一调羹白脱油、放四分之一的蛋,吃透水以后就多揉,这个面团放入冰箱,冰箱内静置最好二十分钟,这样让面团松筋,松了以后,开始可以做了,现在可以把皮子拉开,很听话的,这块酥皮油合上去,这样拎一拎把它合过来,这样弄好以后,开始敲,把它拍松,包起来,再醒二十分钟。”张素莲介绍。
经过再一次的冷藏、开面,张素莲从冰箱中取出黏着白砂糖的面团,切成小段,放入烤盘,炉温一般220度,先预热五分钟,热量足了再放进去。然后,就等待着面团破茧成蝶。
张素莲的工作离不开西点,生活的节奏离不开西点,她爱好西点,西点于她,是美的享受。
单霖斌第一次做蝴蝶酥是妈妈手把手教的,“亲手制作后感到,做蝴蝶酥是有技巧的东西。揉捏面团的时间把握,我需要借助计时器辅助,而我妈妈则是全凭手感,她用手一搭,便知面团是否可以了,往往拿捏得恰到好处、丝毫不差。”
全家一起烘焙做西点是快乐的,西点也许是成就感来得最快的一个东西。两个鸡蛋、一袋面粉,一点奶油,一会儿工夫,香喷喷的蛋糕出炉啦!
凯司令的栗子蛋糕、红宝石的奶油小方、老大昌的拿破仑、哈尔滨的哈斗、国际饭店的蝴蝶酥、牛奶棚的掼奶油仍然在售卖。围绕着这些西点留下了许多美好的时刻,有的是西点本身入口即化的好滋味,有的是曾经陪伴你一起吃西点的人,有的是亲手制作西点的过程,还有的则是西点作为仪式感满满的礼物出现在某个重要场合......这些都深深地印在了许多上海市民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