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宝JJB

竞技宝中心 分类>>

文博展訊丨2023年3月北京地區博物館展覽資訊

2023-03-09 16:07:38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展覽簡介:本次展覽將呈現國子監官師的書法作品50余件,結合拓片、手札、匾額等展品,以書法為媒介展示官師的執教經歷、興趣愛好、家族文脈和廟堂往事,體現中華民族“修齊治平”的傳統理念。重點展品包括蔣衡楷書《道德經》冊頁、清光緒張建勳款狀元匾、王士禎《香祖筆記》、張之洞楷書八言聯、翁同龢行書書法四條屏、董其昌行書冊頁等。

  展覽簡介:北京藝術博物館坐落于海澱區萬壽寺內。萬壽寺始建於明萬曆五年(1577),歷經明清兩朝的興修、擴建,形成了集寺院、園林、皇家行宮于一體的大型古代建築群。晚清時期,萬壽寺遭遇外國侵略者洗劫,清王朝覆滅後寺院房舍曾被當作戰俘營、學校、療養院、收容所等。1957年萬壽寺的最後一任住持將寺院交付政府部門管理,正式結束了其作為宗教場所的歷史,1987年萬壽寺辟為北京藝術博物館館舍。2017年至2022年,萬壽寺開啟新一輪的修繕工程,對中路、西路建築進行修繕,在東路開展考古發掘工作,摸清了東路遺址的保存狀況、佈局、規模和形制等基本情況。博物館本次重開之後,萬壽寺歷史沿革展特別展出了近期修繕、考古發掘過程中新發現的文物,包括首次公開展出的“祭孝惠章皇后疏文”等。

  展覽簡介:本展分為漢傳佛教造像藝術及藏傳佛教造像藝術兩個主題,共陳列64件展品。明清時期,漢傳佛教造像趨於程式化,雖能給人雍容華貴、端莊慈祥的感受,卻缺乏內在的精神力量,流於淺顯與媚俗。藏傳佛教造像則發展繁榮,藝術家們在印度、尼泊爾等外來藝術形式基礎上,融入族文化和審美因素,創作出具有鮮明族特色的藝術模式。

  展覽簡介:展覽共陳列約50件明清及民國時期的傢具,包括椅凳、桌案、床榻、櫃架等,介紹中國傳統傢具的發展演變及造型藝術特點。明式傢具以古樸大方取勝,注重卯榫結構的精密巧妙;清式傢具在製作工藝上以富麗華貴見長,裝飾手法豐富多樣;民國時期的傢具受西方影響,體現出中西合璧、探索求變的時代特徵。

  展覽簡介:中國特有的吉祥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而且形態多樣,但目的都是為了祈福,這其中祈壽是最重要的一部分。由追求長壽而衍生出的各種風俗綿延久遠,所形成的祝壽文化,在社會和歷史上影響甚廣。祈壽、祝壽所及的題材亦光怪陸離,上至仙佛,下至鳥獸花木,蕓蕓萬物。本展覽精選了北京藝術博物館與“壽”主題相關的珍貴藏品,用喜聞樂見的方式,分別從祝壽儀式、陳列器皿、穿戴配飾、文房用具、書法繪畫等方面呈現人們追求生命的理想期盼以及儒家尊老孝道的傳統美德。走出展廳,觀眾還可以在萬壽寺內看到與壽文化相關的植物(銀杏樹)、 祝壽石碑(乾隆皇帝為其母崇慶皇太后六十、七十大壽;光緒為慈禧六十大壽)、建築上的彩畫、構件等裝飾,可以説,眼前的萬壽寺同時也是這個展覽最大的展品。

  展覽簡介:清朝皇室重注漢文化研習,得益於優渥的文化環境熏陶,加之飽覽宮廷內府的書畫珍藏,因而涌現出眾多書畫家。本展通過館藏清代皇室及其後裔的書畫作品,清晰反映清皇室書畫藝術及其傳承面貌,亮點展品包括雍正行書《白毫光》,果郡王允褆行書《克紹家聲》,以及首次公開展出的乾隆御筆《歲朝圖》。

  展覽簡介:展覽形式為環形,展覽內容以白塔寺的時代變遷為主線,通過運用多媒體展墻及 LEAP MOTION 隔空互動裝置等數字化展示模組,並結合歷史照片、文字、模型、文物實物等手段,全景式地展現白塔寺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為觀眾呈現一個具有白塔寺鮮明特色的,具備豐富歷史文化內涵的,弘揚祖國統一、民族融合、中外友好交流的精品展覽。詳情請關注“北京白塔寺”微信公眾號。

  展覽簡介:展覽由妙應寺歷史影像、歷年主要修統計表、文物勘察與施工過程中的新發現、設計目標與設計原則、工程修繕重點、主要文物建築修繕前後對比等部分組成,通過圖文結合的形式,向觀眾全景展示了妙應寺白塔中路文物建築修繕工程勘察、設計、施工的全過程,增強公眾愛護文物的意識,積極助力白塔寺文物古建的保護。詳情請關注“北京白塔寺”微信公眾號。

  展覽簡介:此次展覽是我館“大師眼中的大師”徐悲鴻收藏系列展的第三展,展覽首次梳理匯總了徐悲鴻收藏中的海派作品,共將展出40余件海派大家的繪畫佳作:既有海派先驅吳友如主筆的《點石齋畫報》,又有“海上三任”——任熊、任薰、任伯年的人物畫作品,以及海派巨擘吳昌碩的花卉精品,再到汪亞塵、張善孖等海派後期畫家的作品。在徐悲鴻的收藏中我們可以窺見海派繪畫的發展脈絡,足見得其藝術收藏的系統性和全面性。大師徐悲鴻與這些海派名家們又有著相似相承之處,他們同曾客居海上,同為突破創新之人,他們都盡一己之力,借西破舊,借古開今,一同推動著中國繪畫的變革。

  展覽簡介:“志喻金湯——健銳營歷史文化展”是健銳營歷史文化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健銳營部分珍貴史料的首次公開亮相。展覽分為健銳勁旅、詰戎揚烈、太平安樂、竞技宝JJB壯肄聲威、策功績武等五個單元,全面介紹健銳營歷史沿革,重現經典戰役場景,復刻優秀將領戎馬一生,深度闡示健銳營在清代三山五園地區社會歷史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凸顯健銳營在促進多民族國家統一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展覽開放東西值房及南北城樓作為新的展示區域,對七處建築空間進行不同功能劃分;採用原狀陳列與現代化展陳方式相結合的思路,中軸主體建築演武廳根據史料記載復原乾隆時期的傢具陳列,彰顯皇家演武場的歷史風貌;打破用圖文視覺形象來傳遞知識資訊的單一模式,增添健銳營日常訓練、虛擬穿衣、特色飲食翻板、三山五園文化交互體驗等多項趣味互動項目,以更靈活的形式講述文化故事,打造嶄新的沉浸式參觀體驗。

  展覽簡介:西山深處崢嶸歲月稠,革命年代,大覺寺及周邊一帶曾是平西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的最前沿,這裡曾有中華兒女英雄與日本侵略軍無數次的交鋒,與國民黨反動派多少次的較量。交鋒和較量,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紅色史跡。這些紅色史跡不僅是北京地區革命文物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革命的歷史見證和物質載體,展現了中國共産黨團結和帶領中國人民不懈奮鬥的壯麗篇章。展覽從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大覺寺及周邊一帶文物中選取了十余處紅色史跡,對這些史跡進行解讀、展示,重溫黨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歷程,解讀黨雖經百年但依然風華正茂、生生不息的密碼。用紅色史跡,將紅色傳統發揚,讓紅色基因傳承,讓革命血脈賡續!

  展覽簡介:“乾隆皇帝與大覺寺”展覽分為四部分,包括乾隆皇帝初遊大覺寺、大覺寺藏乾隆皇帝禦制匾額、乾隆皇帝禦制詩、乾隆十二年修繕大覺寺,集中詮釋了乾隆皇帝造訪大覺寺的緣由和經過,介紹了大覺寺在清代的重要發展歷程。從乾隆皇帝留在大覺寺的“無去來處”、“動靜等觀”、“憩雲軒”匾額以及十數通禦制詩石刻中,還原這段被塵封已久的歷史,讓觀眾了解大覺寺的歷史。

  展覽簡介: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展現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展示僑界弘揚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取得的成果,表達廣大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共同心聲,中國僑聯于2023年2月在中華世紀壇組織舉辦第四屆“親情中華世界華僑華人美術書法展”。

  本次展覽共收到全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僑聯徵集推薦的書法美術作品845幅,經專家評審,遴選出153幅精品入展,並將這些作品及40幅特邀作品展出。參展的書法、美術等作品,禮讚偉大的黨、偉大的祖國、偉大的人民,歌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表達僑界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堅定信心和對黨的二十大精神的貫徹落實,展現了僑界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的精神風貌。

  展覽簡介:中國素有“衣冠王國”之美譽,展覽從服飾視角,向公眾充分展示各民族女性共同創造的燦爛服飾文化。通過百餘件傳統服飾、配飾等展品,來展現中國女性傳統民族服飾的多樣性和藝術性,表達出各民族女性作為服飾文化創造者和承載者的卓越技藝與智慧,以及對美好生活的熱愛與追求。

  展覽簡介:展覽通過礦化石標本、科考儀器、成果書籍、高原動物標本等展品,從“認識”“科考”“保護”三個部分系統展示青藏高原的地質演化、生態環境、科學考察、保護髮展。使觀眾認識和了解青藏高原以及青藏高原科學考察背後的特殊使命和重要意義。感悟艱苦卓絕、甘於奉獻、勇攀高峰的科學家精神。

  展覽簡介:“物上山水”二期展覽延續了一期的內容和形式風格,在一期展覽的基礎上繼續深入解讀和展示中國山水文化和山水精神在今天的傳承和延續,展覽形式多樣、展品類型豐富,繼續以多角度展示中國山水精神和山水文化博大精深的內涵。本次展覽重點展出了五十余件當代繪畫及雕塑作品,園博館館藏的部分瓷器、陶器、賞石、古籍等也在本次展覽中悉數亮相。

  展覽簡介:“瓷韻”展是中國園林博物館館利用館藏文物自主策劃的原創主題展覽。展覽精選130件套中國園林博物館館藏精品瓷器,從“草木鳥獸之美”“山水風景之韻”“園居活動之雅”“園林典故之韻”四個部分,講述瓷器上所承載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園林文化,和古往今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同時也是踐行習總書記“讓文物活起來”的講話精神,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發揚光大。

  展覽簡介:“龍行戈壁”展是由北京自然博物館與內蒙古龍昊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共同主辦,為期6個月,聚焦20世紀80年代發現于內蒙古中西部地區的白堊紀代表性恐龍化石,生動講解了白堊紀中國北方恐龍群的演化歷程和物種多樣性。本次展出了多件恐龍骨架模型,如:目前已知體型最大的盜蛋龍類恐龍——二連巨盜龍;來自巴音戈壁組的完美巴彥淖爾龍,為我們了解禽龍類的早期演化提供了全新的視角。還有原地埋藏狀態保存的且完整程度超過90%的董氏中國似鳥龍,以及體內保存了多枚胃石的戈壁鸚鵡嘴龍……更多精美化石和傳奇故事,等待觀眾們前來一探究竟。本展覽為收費展覽,票價為20元/人。

  展覽簡介:兔的起源曾是國際古生物學界探討的重要課題,1970年代,中國古生物學家李傳夔在安徽潛山古新世地層中發現了幾件頭骨化石,他將這一物種命名為“安徽模鼠兔”,提出它是兔形類動物的祖先類型,得到國際古生物學界的廣泛認同。

  本次展覽從“安徽模鼠兔”切入,解讀“兔”這一物種的起源與演化,解讀兔類與鼠類在形態上的差異。展覽還開闢一個特別展區,介紹以李傳夔為代表的中國古生物學家們在兔形類研究領域做出的重要貢獻。本展最重要的展品包括2件兔類化石標本:李傳夔發現的“安徽模鼠兔”上頜骨化石的年代約為6200萬年前,是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兔形類動物;“遠古道森兔”頭骨化石發現于距今約5300萬年前的早始新世地層中,骨骼形態上介於模鼠兔和兔形目動物之間。

  展覽簡介:展覽由週口店遺址博物館與南京博物院合作舉辦,精選南京博物院藏剪紙、書畫、瓷器、泥塑、飾品等文物111件(套)。展覽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春節那些事”,展示從過年到忙年、從臘月小年到元宵佳節。第二部分為“吉祥止止”,展示傳統的吉祥圖案、紋飾和文物,如洪福齊天、松鹿延年、壽比南山、喜氣洋洋、財源滾滾、多子多福、吉慶有餘等,以“一年之計在於春”結尾,給觀眾在盡情欣賞展品獨特魅力的同時,還能充分體驗喜慶祥和的春節文化,感受濃濃的節日氛圍。

  展覽簡介:“只此東方色”8K數字沉浸展,由北京工藝美術博物館、北京電視産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北視英特維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主辦,BRTV化境工作室、北京大騫視覺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策劃承辦。展覽以“紅、黃、藍、白、綠”東方傳統五色,通過8K超高清視頻技術再現中國工藝品傳統文化,展覽設置數字藏品門票、NPC劇情互動環節,同時展出歷代工藝美術精品200余件,多形式、多角度、多感官更全面讓觀眾沉浸式感受中華傳統藝術之美;北京廣播電視臺AI數字人時間小妮也會在現場為大家帶來展品講解;館內還可以提供漢服租賃體驗活動,穿著漢服行走在東方五色展覽裏美美地打卡;同時再增新體驗,全息投影互動,傳統與科技結合,穿越時空之感。

  展覽簡介: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回顧中國汽車工業70年發展歷程,傳播中國汽車文化,北京汽車博物館與北京華汽汽車文化基金會共同舉辦“從突圍到輝煌——中國汽車工業歷史專題展”。展覽以時間為主線,分為“星火燎原,摸索前行”“突圍破局,激情歲月”“重點推動,構建格局”“創新引進,合資合作”“全面勃興,高質發展”5個單元,以藏品、影像、新技術展品、場景互動、多媒體等多種方式,全面回顧了中國汽車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成長歷程,呈現給觀眾一幅跨越發展的歷史長卷。

  展覽簡介:在紀念毛澤東同志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六十週年之際,策劃“我心中的雷鋒”微展,將“藏品展示+電子看展”相結合,向觀眾講述雷鋒的故事、傳承雷鋒精神。 展覽通過三個部分詮釋雷鋒的鮮活人生。聆聽雷鋒的故事,通過講述雷鋒的生平,勾勒一個實實在在的雷鋒形象;講述雷鋒與汽車,凸顯雷鋒作為汽車兵的形象;遇見身邊的雷鋒,一方面對當下雷鋒效應的弘揚,一方面也表現博物館裏的志願者,這一特有雷鋒現象。雷鋒身上所體現出來的看似非常平常又確實偉大的精神——雷鋒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蘊含並承載著偉大的中國精神,是激勵一代代中華兒女自強不息、精忠報國、貢獻智慧和力量的強大因素和內驅力。詳情請關注“北京汽車博物館”微信公眾號。

  展覽簡介:皮影與剪紙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次展覽,是以皮影與剪紙為切入點,以光為媒介,從另一個角度去重新喚醒那些曾經活躍于幕後,張貼于家家戶戶的皮影和剪紙形象。這些原本家喻戶曉的傳統物件,每逢節日,必定不會缺席。

  眾所週知,皮影多采用驢皮經過各種加工,雕刻上色後,形成造型靈動的各種形象,而剪紙則貼于窗上,紙薄色艷,烘托節日的氣氛。此次展覽中的皮影,是炎黃藝術館館藏的明清時期的“樂亭影”。在中國北方皮影戲中,樂亭影是一個影響較大的地方戲曲劇種,因誕生於河北省樂亭縣而得名。無論皮影還是剪紙,他們都是形、影的藝術,通過光,賦予其生命和色彩。今天,我們再次利用光來再次喚醒其靈魂,希望通過多樣化的陳設方式,讓皮影從幕後走到臺前,讓剪紙回到“窗”上,通過光型變換,讓人再見其形,觀其影。

  皮影演繹著忠奸善惡,剪紙寄託著人們對生命的崇敬和對未來的嚮往。在此,我們不妨從視覺語言、材質肌理、等角度再次重新審視它們,把其魅力融匯到當代的語境中。從這個角度講,此次展覽並非單純的介紹皮影和剪紙藝術本身、傳播普及民間美術知識(甚至我們有意弱化了這個主題),也並非呈現一個固定的觀看模式,而是通過我們所提供的有限的角度,來激發人們各自對皮影、剪紙其形式、內含的再認識,從各自的視角去詮釋、感受其魅力。

  展覽介紹:北京鼓樓“時間的故事”展于2022年11月正式開展,展覽共1260平方米,展線長約600米。展覽以新型的沉浸式數字展和豐富的交互體驗與觀眾見面,生動展示中軸線沿線古建築的魅力,觀眾可以循著鐘鼓之聲,在充滿儀式感的720全沉浸空間內自由漫步,體驗數字光影藝術下鼓樓的時空變幻,了解鐘鼓樓的建築歷史和特色、計時報時運作機制,回溯它和北京中軸線的時光流逝和保護傳承故事,感受歷史與我們的溫暖共生。具體開放時間及景區資訊可關注北京鐘鼓樓公眾號。

  展覽簡介:舊時的市井百工難以忘懷,昔日的京城生活繁華多姿,冰糖葫蘆、吹糖人、賣小金魚兒的叫賣聲,依然清脆悅耳、洪亮悠揚,似乎仍回蕩在街巷耳旁,仿佛把人們又帶回到那個消失已久的年代。

  今天,我們能夠繼續生活在老北京這個地界兒上,打兒時起就聽著長輩講過去的生活,就不應該忘記那些傳統的,也曾迸發出光輝的京城老行當,它們關係到祖輩的衣食住行,生活的方方面面。

  由北京市通州區博物館主辦、北京文旺閣木作博物館協辦的“市井百工 昔日繁華——京城老行當展”旨在通過老物件、老照片和音頻資料,再現京城的市井百工和昔日繁華,喚起人們對消逝時光的美好記憶,讓後代了解曾經在人們的生産生活中起過重要作用的行業,延續這座城市的根脈。

  展覽簡介:展覽首次展出印度河流域文明彩陶、人偶,北方黑陶文化陶器,古波斯及薩珊王朝印章等。10多年前,它們有幸陸續成為已故收藏家路東之先生的藏品,惜乎一直處於休眠中。為紀念路東之先生創建古陶文明博物館25週年,古陶文明博物館攜手有關專家,首次在這批藏品中遴選部分精品與觀眾見面,相信觀眾和其收藏者當初的心情一樣,對這些來自異邦他鄉的文明成果懷有同樣的興趣和期待,也讓我們再一次感受路東之先生與眾不同的眼界和情懷。

  作為一家非國有博物館,這次“喚醒沉睡的藏品”展的推出,是始終不忘初心,堅守保護傳承人類文明宗旨,以文物精品展示回報社會的又一個實際行動,也是對古陶文明博物館創始人路東之先生的最好紀念。

  展覽簡介:新中國的成立,開啟了連環畫繁榮的新篇章。新中國紅色經典連環畫更加重視藝術的教育功能,積極宣傳黨和政府的政策和主張,講述體現偉大民族精神的新故事。《霓虹燈下的哨兵》是其中比較耳熟能詳的故事,改編自《南京路上好八連》。館藏的原稿是由八位畫家共同繪畫的版本,此版本發行量極少,無論從藝術價值還是收藏價值都具有很高的水準。

  本次展覽展出《霓虹燈下的哨兵》全56幅原稿,使觀眾朋友們可以近距離欣賞連環畫原稿的細節,對比出版物,體驗原稿帶來的魅力。

  展覽簡介:京作硬木傢具文化展是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22年度資助項目,本次展覽共計展出京作硬木傢具文化相關展品300余件,主要展示龍順成傳承160年的悠久歷史及京作非遺文化,系統講述這項技藝的起源與發展、技藝與文化、傳承與創新。旨在弘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財富,展現中國生活文化內涵,彰顯中國氣韻、竞技宝JJB中國審美;傳播“京味兒”文化,促進優秀傳統文化與現實生活相融合,實現傳統非遺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展覽簡介:生肖是我國悠久的民俗文化符號,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形象和象徵意義,有多子多福、長壽吉祥等美好寓意。竞技宝JJB此次展出作品近百件(套),均為北京金漆鑲嵌藝術博物館聯合燕京八絕工藝美術大師及傳承人自主研發設計,圍繞兔年主題進行創作,其中不乏大量新銳青年設計師作品,不僅體現了金漆鑲嵌工藝技法,還融合了滿、藏、漢等多民族文化藝術裝飾特色,體現了新時代非遺傳承人的極致匠心和創新風采。開幕儀式上還將舉行“癸卯兔年”紀念版門票發佈活動,門票由金漆鑲嵌青年設計師高雲設計,代表中華古老文明的甲骨文“兔”字與象徵藝術創作的明宣德桂兔圖案,相互交織、融合匯聚成華夏民族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凝結出中華璀璨文明,架起古今對話交流的通道,畫面精美、寓意吉祥。

  在展覽區域,有“百兔迎春 畫兔祈福”的互動活動,來賓可以自由發揮,在展板上畫下自己心中的兔子形象,為展覽增色,為兔年祈福。

  參觀方式:通過“北京金漆鑲嵌藝術博物館”或“北京金漆鑲嵌有限責任公司”微信公眾號預約博物館門票,即可按照預約場次進行參觀。

  展覽簡介:“賞世界百年名琴,弘揚傳承手風琴文化”是本次展覽的核心主題。通過展出我館收藏的上百餘臺百年世界古董手風琴及相關文物,展示世界名琴製作工藝和手風琴的發展歷程。其中更囊括了有我國出産的經典手風琴、手風琴名家用琴等。弘揚手風琴音樂文化,為手風琴愛好者提供品鑒、交流的平臺。不定期舉辦小規模名家演奏會、名家現場指導等活動,豐富首都市民文化生活。

搜索

网站地图